10月26日,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广东珠海进行了三场论坛活动。论坛分别以《影像为桥:跨越文化的生活对话》《新技术赋能:纪录电影视听呈现的“新境界》《光影舞台:舞台表演的电影表达》为主题,汇集业界专家学者探讨当下行业现状、分享和展望不同媒介形式的创作和发展。

在《影像为桥:跨越文化的生活对话》当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尹成奎、卢米埃影业创始人邵征、中央新影集团导演陈庆与青年导演周文武贝作为在纪录影像领域深耕多年的嘉宾,分享了他们在影像创作中,如何讲述他者故事,在倾听与凝视中跨越文化边界,让遥远的生活照见共同的人性和情感。
尹成奎在国际传播的研究中提到“共通人性”是打破文化隔阂的基础,他在分享中进一步阐释他对于纪录片独特魅力的理解。他认为,纪录片能够承载跨文化的交流与共荣、朴素的情感与真实的个体生活,构建起了一种普世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唤起跨文化的共情。
邵征从发行发的角度,为大家分享了其对纪录电影宣传的心得体会,她认为应该通过更为系统性的宣传为纪录电影的发展助力,通过形式和视角的多样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理解。
陈庆和周文武贝则分别从自身的创作角度分享了在技术浪潮当中,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能够打动观众的。陈庆提到技术只是辅助,真挚的情感才是打动不同受众的关键,周文武贝以他在本次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入围作品《明月照他乡》举例,介绍了自己如何通过讲述不同国家青年人相似的青春故事,寻找共通的人性光辉。
在《新技术赋能:纪录电影视听呈现的“新境界”》当中,中国影协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江海洋、中国影协电影摄影工作委员会会长梁明、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陈军、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影像制作技术研究处副处长刘知一等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IGC等前沿技术,对纪录片创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
江海洋回顾电影诞生130周年,指出《火车进站》与《工厂大门》早已揭示了“真实记录”与“人为修饰”两种影像路径的分野。他强调,面对AI浪潮,技术可以升级,但“真实”不可让渡。
梁明认为,技术是优米官网首页网址的“翅膀”,技术赋能可以极大地提升影像质感与观众沉浸感。
陈军围绕AIGC的制作流程进行分享。他认为AIGC的应用不会特别迅速地在纪录电影领域滥用,隐形水印、源数据等专业手法可以规范AI的使用。他提出,如何把握纪录电影真实的“度”,仍然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需要继续考虑的问题。
刘知一认为,AIGC的影片和实拍的影片并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AI工具和之前的虚拟拍摄、特摄一样都是工具,终究都是为了影片服务。
在《光影舞台:舞台表演的电影表达》当中,北京市曲剧团董事长戴兵,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程丞,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虞晓,国家大剧院舞台影视节目制作部高级主管田晨共同讨论了当中国戏曲被搬上大银幕,当歌舞剧在镜头中成为永恒之后,究竟该如何重新理解舞台表演和银幕之间的关系。
程丞为大家介绍了其作品黄梅戏电影《罗帕记》,并表演了黄梅戏名段、念白,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黄梅戏的光影展现。此外,程丞也分享了自己的舞台表演经验,如何感知观众的反应,如何进行第一时间的调整,让整个剧场形成整体的气韵,舞台、观众和演员形成一个整体。琼霞认为粤剧舞台和粤剧电影是双向奔赴的,也是互利互惠的,舞台艺术具有其独特的互动性、灵动性,戏曲电影则是戏剧传播的渠道。